一次偶然的改行,让杨意与花卉苗木结下不解之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她找到了一条共赢多效、后劲十足的产业发展之路。
“不安分”让杨意与花卉苗木结下不解之缘
杨意从一位人民教师,转行做根雕、盆景、赏石经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也在加剧,一些花木资源急剧减少。若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资源将严重匮乏。
2002年改行花卉苗木生产,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乡高桥村、朱家峪村、大庸桥办事处大栗坡村、古丈县等地建立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60余亩,培育了中华纹姆、赤楠、糯米条、乌柿、红继木、桂花、梅花、紫薇、四照花等200多种观赏性强、花好看果好吃树好用的花卉苗木。
“好学”使杨意干一行懂一行精一行
杨意为了把自己从外行培养成内行,她总是孜孜不倦的求学。阅读了《中国园林》、《花木盆景》、《风景园林》、《园艺学》、《湖南树木志》、《景观设计大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指南》等书籍,同时向有实践经验的土专家求教。
基地部分花木自2010年来长势就不好,曾采取过松土、施肥、修剪疏枝等措施,效果不明显。为了弄清原因,对症下药,她邀请专家、基地经理一块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是由于灌溉的水受混凝土搅拌场的污染,水中含水泥沙浆碱性过重,在除草时过量使用除草剂,这些因素破坏了土壤结构,形成土质板结。为了改变这种结局,2013年干旱时,采取抽河水灌溉,除草用人工锄草,施肥用有机肥料,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她的口头禅是“管理生产没有窍,不耻下问是个宝”。她现在已由花卉苗木生产“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技术攻关促特色苗木产业化
杨意意识到,特色花木由于乡土特色植物生长受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影响,难以简单引种普及,必须在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种植模式、产品深度开发等方面亟待加强科技攻关,只有掌握乡土特色品种的培育新技术,提高种植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于是她联合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成立了张家界市武陵特色花木研究所,共同利用科研所平台,从事本市乡土特色花木文化、特色花木资源、特色花木繁育新技术、特色花木新品种等方面的研发;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特色花木培管技术交流活动,扩大了科研成果指导生产实践的效果,促进了特色花木的产业化发展。
公司在原有苗木基地基础上,在沙堤乡高桥村又建起了120亩的特色花木基地,种植了具有张家界特色的花卉苗木:伯乐树育苗2万多株,扦插金丝桃、铁仔、南天竺等14万株,试栽了长蕊杜鹃、鹿角杜鹃、王子锦带花、红翅槭、金钱柳、武当木兰等具有乡土特色的珍稀品种达30种。科研成果转化,将基地生产的红栌、白腊、红翅槭等花木用到绿化工程和环境美化中,深受客户喜爱。
杨意说过一句话:“在事业上是没有终点站的”。为了这句话,她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科研开发,总是在特色花木产业的发展上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创建“多效共赢”的模式。
“崖壁花卉”是指以自然物——岩石为载体,选择崖壁植物中具有较大观赏价值的某一形态特征(花、果、叶)的植物,培育在岩石之上供人们观赏。为了在新的领域有重大突破,她带领专家组在湘西北地区调查研究中,发现有苦苣苔科、虎儿草科、兰科、石蒜科、报春花科、毛茛科、百合科等10多科植物中近50多个品种可以开发成美化人们生活的新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带领她的科研团队反复实验,现已培育出马皇七、桑植吊石苣苔等品种,崖壁花卉实验成功,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增添了一个新亮点。
公司采取农民种植,公司销售的方式同1000多户农户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植树己达1500余亩,从农户手中购买各种苗木花卉1000多万元用于绿化工程。杨意全身心的投入到特色花木产业研发上,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张家界市优秀政协委员。